6月12日下午,在江苏苏州,2025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的重要主题论坛——“多边院士论坛:交通 - 能源 - 材料融合创新”隆重举行。此次论坛由WTC学术委员会、WTC学部委员会、东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联合主办,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与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承办,日本工程院给予大力支持。论坛主席阵容强大,由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张峻屹,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维拉斯杰出成就”教授冉斌,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郑健龙共同担任,并由张峻屹教授主持。
论坛开场,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马涛率先致辞。他向远道而来的交通科技领域的先锋们致以崇高敬意,着重介绍了东南大学在学科交叉创新方面的战略布局与丰硕成果。近年来,该学院锚定综合立体交通、数字智能交通、绿色韧性交通三大方向开展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突破和技术成果。2024年举办的首届智慧交通前沿交叉国际学术会议,更是汇聚全球智慧,为交通-能源-材料融合发展搭建了重要的交流平台,也为本次论坛的召开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随后,张峻屹教授开启主旨报告环节。他深入剖析了当前国内外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特别是在交能融合进程中,电池等关键材料对融合进度形成了明显制约。为应对这些挑战,他强调需要在城市与区域尺度上统筹推进电气化道路系统、车网互动(V2G)以及源 - 网 - 荷 - 储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交通融入所有政策”(TiAP)方法论、城市免疫学、“HEARTY城市”理念等交叉学科理论框架,为后续的主旨报告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也为交通 - 能源 - 材料融合创新指明了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龙紧接着发表主旨报告,题目为《中国交能融合的发展与展望》。他全面介绍了我国交能融合在过去十年间取得的显著成就。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自洽率和交通装备充电设施渗透率方面,我国实现了飞速发展,交通设施电气化水平大幅提升。为更直观地展示成果,郑健龙院士列举了多个示范工程,如“枣菏高速公路”全路域交能融合示范工程、“雄安高铁站片区”智慧绿色低碳综合能源服务示范工程、“山东青岛港”全场景氢能港口、“银岭隧道”高速公路分布式光伏电站。同时,他还对欧盟、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交通绿色转型情况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对比关键指标指出,我国已开展的交能融合主要聚焦于交通能源基础设施自洽等相关领域研究,交通能源绿色转型的重点不够突出,交能融合工作推进不够充分、深入。基于此,他提出未来应进一步明确交能融合的核心内涵和总体目标,加强顶层设计,以推动我国交能融合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国际道路联合会(IRF)执行总干事冈萨罗·阿尔卡拉斯的主旨报告聚焦于IRF的基本情况,以及通过物理和数字基础设施实现智慧交通的实践与探索。他分享了IRF在全球交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强调了智慧交通对于提高交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意义,为交通 - 能源 - 材料融合创新提供了国际视野和借鉴。
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森口祐一的主旨报告围绕资源效率、脱化石化、脱碳化、MFSA等关键词展开。他深入分析了亚洲不断增长的材料储备流动、分布和库存情况,以及2000年至2021年间日本物资的流动趋势。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深入的研究,他揭示了材料流动与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之间的紧密联系,为交通 - 能源 - 材料融合创新中的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日本工程院院士、世界交通学会WCTRS前主席、日本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日本东海学园大学教授林良嗣,以独特的方式呈现了他的主旨报告。他用多幅漫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可持续与韧性的关系,指出韧性是可持续的前提条件,在经济与生态的冲突中,复原力是韧性的重要体现。他以曼谷城铁为例,详细介绍了低碳交通的必要性,强调了交通系统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为交通 - 能源 - 材料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念。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院长李德纮的主旨报告,介绍了交通能源一体化概念、交通与能源融合的好处及海运方面遇到的挑战。他深入分析了交通与能源融合的内在机制和优势,指出交通能源一体化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他也指出了海运领域在交通与能源融合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如船舶能源转型、港口能源供应等,为交通 - 能源 - 材料融合创新在海运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原韩国交通运输学会会长、成均馆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兼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金光直的主旨报告,将韩国首尔的公交改革措施与能源效率相结合。他详细介绍了首尔公交改革的具体内容,如首发票价、路线调整、多次联运等,并提出了适用于韩国的“出行即服务”的概念。通过改革,首尔的公交系统在提高能源效率、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城市的交通改革和能源效率提升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维拉斯杰出成就”教授冉斌的主旨报告,围绕自动驾驶公路系统、系统构架、AI模型、车云系统及车辆边缘云系统等内容展开。他详细介绍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车路云一体化在提高交通安全、效率和能源利用方面的巨大潜力。同时,他还对比分析了美国、中国、欧洲车路云的发展情况,指出了各国在技术研发、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交通 - 能源 - 材料融合创新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总结各位演讲者发言时,张峻屹剖析了他们的观点与“交能材融合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阐释了这一融合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保障能源安全以及推动循环经济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交能材融合不仅是破解当前发展瓶颈的突破口,更有助于从交通视角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建设,是引领未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在论坛闭幕式上,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刘朝晖教授致辞。他表示,此次论坛汇聚了全球交通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大家通过主旨报告分享智慧、交流思想,每一个报告都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探索交通 - 能源 - 材料融合的世界大门。通过这次论坛,我们看到了无限的产业融合可能,将交通、能源、材料等看似独立却又紧密关联的领域深度融合,将为未来的交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此次论坛上交流的每一个主题、讨论的每一个议题、提出的每一种思想,都可成为构建可持续中国交通体系的基石。虽然本次研讨只是一个起点,但在未来的发展中,论坛将在交通 - 能源 - 材料融合创新的道路上携手前行,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共同为打造绿色安全智能高效的中国交通体系贡献力量。